作者:聚创深大考研网-李老师 点击量:1084 2022-08-09
据悉,深圳大学2023年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录公布,聚创深圳大学考研网小编为你整理如下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信息
专业081200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制3年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院名称167 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招生人数13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755-26946884
电子信箱htwang@szu.edu.cn
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
专业方向 |
指导教师 |
00 |
不区分方向 |
李坚强,朱泽轩,罗成文,吉君恺 |
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12月正式批复由深圳大学牵头,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中兴通讯、清华大学和腾讯科技建设的我国大数据领域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本专业依托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平台,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需求为导向,培养政治思想合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具备扎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与学术前沿探索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推动行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
(1)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面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求,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提升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模型学习效率,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
(2)智能物联网与无人系统:围绕新型感知、通信、控制、大数据处理及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具有普适感知能力的智能物联网系统与无人系统基础理论与系统优化技术,推动物联网及无人系统智能化应用落地。
(3)人工智能+X:面向健康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合成生物、数字经济等应用场景,开展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型应用的前沿交叉研究,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成果转化。
三、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1)师资队伍:实验室组建了科研能力强、活跃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研前沿、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研究人员队伍。目前共有科研与技术支持人员23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家及省、市各级人才超过109人。其中院士9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三院院士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日本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院士1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名。
(2)科学研究:实验室组建了“大数据基础核心技术研究中心”、“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工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研究团队。近5年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获批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0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类项目7项),到账科研经费2.76亿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了260篇CCF A类或中科院1区论文。据国际计算机专业权威排名CSRankings,深圳大学并列全国19位,ESI排名进入全球前0.101%。
(3)成果转化:实验室注重研究成果转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基于多源数据协同感知、移动网络云端切分理论以及优化分析方法的智能医疗终端系统,理论成果转化相关产品在全国使用,并推广到东南亚、非盟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创直接经济效益超13.6亿元。实验室研发的面向妇幼的智慧健康系统,应用于全国100多家医院,荣获全国创客大赛冠军。
(4)学生培养:实验室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通过定期组织前沿学术报告、学术论坛、学术分享会等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并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等各类学术活动,促进学生对最新学术前沿的了解。通过与一线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学术成果转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近年来实验室学生在INFOCOM、UbiComp、CVPR、AAAI等各类计算机顶级会议/期刊中发表多篇论文,毕业深造、就业势头良好。
报考要求
政治思想合格,品质优良,热爱本专业,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或相关本科专业知识背景(可以接收跨专业报考),并对本专业有科研兴趣,有志于将来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或技术工作。除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外,其他考生须在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以上是聚创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深圳大学2023年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录"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juchuang911进行咨询。
免责声明:本网站发表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聚创考研网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WX:juchuang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