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聚创深大考研网-李老师 点击量:763 2022-08-09
据悉,深圳大学2023年纳米传感与分子诊疗技术研究中心化学(学术学位)专业目录公布,聚创深圳大学考研网小编为你整理如下内容:
化学基本信息
专业070300
专业名称化学
学制3年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院名称151 纳米传感与分子诊疗技术研究中心
招生人数6
联系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0755-26534421
电子信箱zy2696@szu.edu.cn
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06]有机化学;[933]物理化学;
复试科目[F108]专业综合知识考核(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
专业方向 |
指导教师 |
01 |
纳米传感与多模式生物成像技术 |
张学记,许太林,董海峰,苏磊,刘翼振 |
02 |
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精准诊疗技术 |
沈立明,刘琼,张黔玲,张平玉,肖时锋 |
专业介绍
070300化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70300
专业名称:化学
学制: 三年
所授学位:理学硕士
一、中心简介
生物传感技术通过对恶性肿瘤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检测,在疾病早期诊断与预警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纳米生物传感建立在化学、生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交叉融合了医学检验、体外诊断等领域,正以其日益创新的分析方法及其精密器件设备开创一个全新的产业未来,是当今世界强国必争的战略前沿要地。
纳米传感与分子诊疗技术研究中心旨在相关多学科交叉领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复合交叉型一流拔尖创新学术型硕士。
学生入校后日常管理归属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
1、纳米传感与多模式生物成像技术
围绕生物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快速传感分析,利用制备和获得的先进纳米材料,构建基于新型生物功能界面的生物传感器;围绕肿瘤精准诊断方法的研究,在分子层面肿瘤标志物分子灵敏、快速、特异和多元的检测到活体组织层面的多模式、多功能肿瘤成像探针构建,有效解决重大疾病的诊断需求;面向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及肿瘤等疾病的快速诊断需求,发展超灵敏、高特异性的下一代分子诊断POCT技术。
2、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精准诊疗技术
构建集肿瘤细胞识别、成像诊断及多模式治疗为一体的诊疗体系,围绕肿瘤诊疗技术如靶向光敏剂、荧光影像、光热/动力疗法、DNA靶向胶囊系统等进行创新研究,推动肿瘤光热/动力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围绕阿尔茨海默症、孤独症和抑郁症等重大脑疾病,采用多组学、多模式检测技术,研究疾病标志物的超灵敏特异性检测方法,融合分子与影像检测的优势,开展人群样本验证,建立脑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和预警、药物疗效监测系统。
三、导师队伍
本中心共有11名导师,导师均于海内外著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的成绩。主要导师介绍如下:
张学记:深圳大学副校长,国家特聘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副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兼任解放军总医院(301)临床生化部副主任,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美国USF,沙特国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中组部国家人才评审巡视组组长。担任RSC Sensors & Diagnostics 等24个国际刊物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主持设计了世界第一台智能化自由基分析仪,研发了纳微控制分析系统用于航天器上,提出了智能生物传感新理论和概念。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杰出工程师奖,当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中国传感器杰出贡献奖,世界杰出华人奖。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南京市顶尖人才,斯坦福大学全球顶尖科学家。已在国际一流期刊 Chem. Rev., Science 和 Nature子刊, JACS等发表SCI论文600多篇, 专利180多项,专著8部,引用3万多次。30多项技术产业化,在100多个国家使用。 2012年经中央提名,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成为国家特聘专家中的唯一代表。
张黔玲: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癌症诊疗、生物传感和细胞成像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主持完成10多项国防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和深圳市重点项目等;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申请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0多项。
刘翼振:副教授,院长助理,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学年优秀本科教师,教育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客座副研究员。200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专业,2014年于武汉大学获得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围绕“新型快速分子诊断POCT技术”开展研究,将DNA纳米技术、恒温扩增PCR技术与CRISPR分子诊断技术结合,发展快速、超灵敏、高特异性的生物医学传感及核酸检测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特色创新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教育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已在ACS Nano、Advanced.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TOP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
张平玉:英国皇家科学会‘牛顿学者’,博士生导师,自2010年开始致力于金属配合物及其修饰的复合纳米材料用于肿瘤治疗与诊断的研究,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会牛顿基金资助,在英国华威大学Peter J. Sadler院士课题组学习工作2年,从事光活化金属配合物用于耐药菌的光活化治疗和细胞内光催化机理的研究。2017年9月,海外高层次孔雀人才引进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始着手研究金属药物、肿瘤的动力治疗与诊断方面的应用。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于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论文总引3657次,引用指数H为38,部分研究成果被高水平杂志和国内外同行科学家的引用和好评,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英国牛顿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等10余项。
刘琼: 1965年7月生,理学博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90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5-1998年在丹麦Roskilde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系先后作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获丹麦Roskilde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Roskilde大学作助理研究员,1999-2000年在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作博士后。2000年回国后在华中科技大学任副教师。2005年调入深圳大学,2006年至今任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硒的生物化学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近年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预防药物的筛选和机理研究、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标记物的研究。主持了4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重点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近90篇,申报国家专利8项。指导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0余名。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三等奖(2006)、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等。
沈立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医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博士后流动站、深圳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1月至今在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蛋白质组学,尤其是重大疾病(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症、妊娠糖尿病等)血液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曾参与国家科技部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深圳市科创委学科布局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 余篇,其中蛋白质组学相关SCI文章24篇,参编专著4部(其中英文专著3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在诊断标志物研究方面,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6项,申请PCT专利1项。
肖时锋: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2006-2012年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博士学位,2012-2015年美国康奈尔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任讲师,2017年被聘为特聘副研究员。2015年被认定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2018年获深圳大学腾讯优秀教师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究,具体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结构、蛋白质聚集、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等。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一项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结题一项深圳市基础研究自由探索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JACS等影响因子高于10的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四项。
苏磊:博士,教授/博导。199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2003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电化学专业。2003-2008年,中科院化学所活体分析化学实验室,博士后-助研-副研;2008.03-2009.03,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2009.04-2009.12,中科院化学所活体分析化学实验室,副研。2010.01-2020.08,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研究员/副主任。2019.02-2020.12,北京市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2020.05加入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导。已发表SCI 研究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2018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获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青年论坛优秀报告奖。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广东省化学学会第八届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副高级警务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师范大学水环境与水资源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市上品环境净化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等。
董海峰: 国家优青,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部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深圳大学纳米传感与分子诊疗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分子传感及纳米生物分析研究。2010年以来,在Chem. Rev., Nat. Commun., Angew. Chem., Adv. Mat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0篇,论文被包括Nature Chem., Chem. Rev., Angew. Chem. In. Ed等杂志引用7700余次。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文章98篇,单篇最高被引用942次。出版中英文专著各2本,主编英文专著1本。曾获2012年江苏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8年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2018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技一等奖(2)。2020及2021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斯坦福大学“2020及2021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名单。
许太林:2017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5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学,2017-2020年为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 2020年7月加入深圳大学。主要从事微纳米粒子的运动及其应用研究,智能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微液滴传感检测,超痕量标志物的聚集分析检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省部级基金4项,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一项。近年来在Adv. Mater.、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CS Nano、Nano Lett.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1800余次(Google Scholar, 2020.8)。研究成果相继被ACS Weekly PressPac, Materials Views, Nanowerk, Phys.org, ScienceDaily等网站亮点报道了50余次。担任ACS Nano等40个杂志审稿人;中国化学会、中国微纳协会、美国化学会会员;获得2018年分析化学测试协会一等奖(CAIA,省部级),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部级,排名4),2018年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省部级),北京市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省部级,一等奖)
舒桐: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体外诊断系特聘副研究员。2015-2020年于北京科技大学生物传感中心任职,期间2016-2017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加入深圳大学。主要从事基于精确团簇量子发光原理实现在肿瘤等疾病标志物检测、药物开发和控释、智能传感等健康相关场景的技术开发应用。已经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0余篇,TOP期刊17篇,发表在Small、Anal. Chem.、Biosens. Bioelectron.等行业主流期刊上。已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聚集诱导发光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1项,获得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
四、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设置:重大疾病的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化学软件及应用、高等仪器分析、论文写作指导、高等生物化学、生物传感与诊疗技术等。
五、奖助体系
奖助学金主要包括:1、由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构成的学校奖励体系;2、由腾讯创始人创新奖、“鹏城”社会奖学金构成的社会奖学金;3、国家奖学金;4、另外每位研究生还可获得导师设立的助教金。按照我校奖助政策体系,以全日制学习方式的非定向硕士研究生一年获得的奖助学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现优异的将不少于6万元,如累计学校现有国家助学金、社会(企业)奖学金等,一年所获奖助学金可超过10万元。
咨询电话:0755-26534421 咨询邮箱:zy2696@szu.edu.cn
报考要求
热烈欢迎有志于在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发展事业的优秀青年报考。本专业优先接收校内外相近专业的推免生。除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外,其他考生须在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以上是聚创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深圳大学2023年纳米传感与分子诊疗技术研究中心化学(学术学位)专业目录"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juchuang911进行咨询。
免责声明:本网站发表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聚创考研网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WX:juchuang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