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聚创深大考研网-李老师 点击量:1989 2022-08-08
据悉,深圳大学2023年教育学部教育学专业目录公布,聚创深圳大学考研网小编为你整理如下内容:
教育学基本信息
专业040100
专业名称教育学
学制3年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院名称118 教育学部
招生人数24
联系人吴老师
联系电话0755-26538304
电子信箱szujyxb@163.com
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
专业方向 |
指导教师 |
01 |
高等教育学 |
王晓芳,陈晔,李均,段从宇,李鹏虎 |
02 |
课程与教学论 |
朱春莺,靳玉乐,黄声华,高天明,李臣 |
03 |
教育学原理 |
陈武林,孔祥渊,李兴敏,傅维利,陆春萍 |
04 |
教师教育 |
叶文梓,赵明仁 |
05 |
教育技术学 |
李文光,张君,程醉,徐明,李冰,程妙婷,张永和,王元元,曹晓明,傅霖 |
06 |
学前教育学 |
张纯,高淳海,刘国艳,谢莎,海鹰,袁晗 |
专业介绍
一、基本情况
(一)历史与现状
本学科肇始于1984年深圳师专,具有坚实的历史积淀。1986年,经广东省高教局批准,设立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995年,师范学院成立并设立教育系,后陆续设立教育技术系、学前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师范学院获得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批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两个硕士学位点;2008年获批教育专业硕士点;2010年,获批教育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成立教育学院,湾区教育研究院。2019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深圳大学教育学位列全国前24%;2022年,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深圳大学教育学评分为B,位列全国34名。2022年1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改制为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同年,教育学部开始与澳门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心理学博士点招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近五年来,深圳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形势和广东省新师范建设的新要求,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设60多门教育类专业课程,学部承担了7项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25项、市厅级项目18项;科研及教学成果获奖46项,其中国家级6项;学部教师在国际、国内权威及核心刊物共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2篇,其中SCI/SSCI论文21篇,CSSCI学术论文近70篇。
(二)优势、特色与愿景
优势:团队整体实力较强,有学养深厚的学科带头人,更有一批创造力旺盛的学科骨干和新秀;社会需求旺盛,深圳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500多所、在校生200多万人、14万教师,作为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专业硕士点,为深圳及周边地区教师学历提升提供主阵地;地缘优势明显,毗邻港澳,为学科国际化发展提供机遇。
特色:在学术研究上,形成了课程与教学论、地方教育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等具有鲜明特色的领域;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研学教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大湾区研究生教育跨域合作独特模式;在社会服务上,密切联系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指导600余所中小幼学校改进,为深圳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及科研服务。
愿景:立足深圳,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争创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特色学科,力争获得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教育专业博士点。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秉持“国际视野、中西结合”理念,培养具有坚定思想政治信念、浓厚教育情怀、广阔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基础、过硬专业本领,能适应和引领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专业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 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
2. 掌握教育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教育学原理
培养适应当代教育研究与改革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先进教育技术解决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能胜任相关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管理与学生指导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德育原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2.课程与教学论
培养适应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关注并理解学习科学和教育技术前沿动态;具有课程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变革的引领能力;为地方教育行政决策部门、中小学及企业课程教学研发与实施提供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习科学与敎学设计。
3.高等教育学
培养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政策,具有健全人格、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能胜任各类高等院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科研、教学、培训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
4.学前教育学
培养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以及较强的教育科研及课程开发能力,可胜任学前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师资培训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法。
5.教育技术学
培养具有教育信息化国际视野及敏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创新意识,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研究方法,具备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实践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教育技术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大中小学校与教育信息化相关机构专任教师及培训、设计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6.教师教育
培养适应当代教师教育研究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教师教育理论,丰富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和一定的教育政策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多方面的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胜任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管理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政策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四、导师队伍
教育学部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助理教授/讲师2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4人,有博士学位教师37人,师资国际化水平高。教师队伍中有中宣部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省市优秀教师以及深圳大学荔园领军、优秀、青年学者等。
学术骨干:
靳玉乐,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1992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2年7月任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室主任、讲师,1993年7月任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教授,1996年4月任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9月晋升教授,1997年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1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2007年被聘为西南大学教授二级岗,2011年4月任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第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重庆市首批“两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重庆市高等学校“名师奖”获得者(2009年)。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领衔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主编“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30余部,以第一排名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和三等奖1项等。
李臣,博士,深圳大学荔园领军学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负责人。天津师范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研究。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深圳市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兼任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普通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教育部、省、市课题20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20部,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changing societies:Chinese perspectives from Hong Kong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西方课程思潮》、《教师做科研:过程、方法与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活动教育引论》、《活动课程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成果获深圳市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3);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14);广东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教育部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2);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2013);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2013);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5)。
李均,博士,教授。现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执行主任、高教所所长,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广东省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研究,并涉足教育政策、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职教育等多个领域。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项,参与国家、省市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4部,参编著作十多部,其中55万字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为国内第一部高等教育研究史专著,28.5万的《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史》为国内第一部专科教育史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2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两次获得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获得深圳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
傅维利,博士,特聘教授。现任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育学原理方向学科负责人。现学术兼职: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名誉理事长;教育部批准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师德”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道德教育、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省级优秀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两次获市劳动模范,三次获市优秀专家称号。主持《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中国化构建及其应用策略研究》《关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诚信观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改善对策的研究》《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10多项。所主持的《教育学专业需求导向型整体教学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另有《中国儿童与青少年诚信观发展研究》《教育与文化》《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与教育的自我调节》《论教育中的惩罚》《真实性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发展》等10多项研究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或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等省部级一二等以上政府奖。出版《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教育功能论》《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与教育的自我调节》《现代教育原理》《中国儿童与青少年诚信观发展研究》《道德教育模式》《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师范教育概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师德读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专著译著和国家级教材20多部。在《求是》《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 《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思考》《我国高考改革的困境、出路及新方案设计 》《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 《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 》《道德外烁的时代价值及教育策略》《我国学校公德教育的现实路径》 《论当代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建设》《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品质及其价值实现》《论核心素养的认识误区与关键素养体系的中国化构建》《家庭教育资本的本质属性及投资风险管控》等高水平论文过百篇。所主持的《基于课堂场景及学习者视线分析学习者注意力的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为各级政府提出了数量众多的咨政建议和提案,其中一些重要的咨政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和省政府领导的批示。
赵明仁,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教师教育学科负责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教育综合改革专家、全国基础教育教学专家、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曾担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政策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四方联动”甘肃农村学校教学改进研究》获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建构主义视野中教师学习解析》《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的内涵、困境与建构路径》获甘肃省第十三届和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专著《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国内教师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张祥云,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任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高等教育学学科负责人。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出版独著《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合著《问题及其出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中央文献出版社)、《高校文理基础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合著,厦门大学出版社)等5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论文被《新华文摘》转摘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6篇。《人文教育特点新探》、《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理性的阐释》、《问题及其出路》、《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人文教育: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等分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政府奖)、广东省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政府奖)、深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政府奖)、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和优秀奖一项。
曹晓明,博士,教授。现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教育技术学硕士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1997年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本硕博连读,2006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毕业(师从何克抗教授)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进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工作至今。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多项教育信息化领域课题研究;获评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兼任核心期刊、CSCI源刊《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的审稿专家;第23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GCCCE 2019) “学习分析、评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子会议议程委员会委员;第24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GCCCE 2020)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智能学习环境”子会议协作主席。
费广洪,博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广东省教育厅学前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园长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监事会副主任。曾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和市属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探新》、《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前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和主持国家、省、市课题十余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著名出版社参与翻译、撰写出版了《早期儿童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幼儿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心理学》等专著、教材十余部。参与省、市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主持和参与《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及深圳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研制。
肖海涛,博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台湾中原大学访问学者、厦门大学博士后,现为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研究、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及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等。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作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多项。专著《大学的理念》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期》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
五、课程设置
本学位点开设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共60多门,专业类核心课程20多门。
学部平台课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指导;各方向必修课、选修课程44门,有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量化研究方法入门与实操、量化研究方法进阶与应用、教育领导与管理、数字化学习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信息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教育社会学研究、教师教育专题研究、现代课程论专题、现代教学论专题研究、现代学习论专题研究、西方教学论流派研究、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中外高等教育史、幼儿园课程研究、幼儿园学科教学研究、学前儿童健康研究等。
六、学术训练
教育学科始终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训练,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能力和教育专业素养,培养质量较高,学术训练的效果较为明显,近五年研究生独立主持课题21项,在CSSCI、中文核心、普通期刊等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累计达到112篇。主要做法如下:
1. 强化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训练
第一学期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保证研究生入门伊始就接受严格的方法训练。邀请张斌贤、石中英等知名专家开设学术伦理与规范系列讲座,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科研素养。
2. 实行探究性小课题制度
教育学科研究生除了参加深圳大学的创新项目申报外,还可以申请教育学部的探究性小课题。探究性小课题由研究生根据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自主选择主题,经专家评审立项后给予资助。
3.实行读书会和学术沙龙制度
研究生参加面试后,即召集开会,布置专业书单,提前进入学术状态。研究生入学后的9月下旬召开新生见面会暨读书报告会,新同学向全体师生报告读书情况。其后每个月都召开读书报告会和小型学术沙龙研讨会。高教所和教育系“跨学科学术沙龙”,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99期,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等一批重量级学者莅临指导。
4.探索“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教学方法
导师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引导研究生把学习、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而且能深入地钻研一个或几个课题,并在课堂上做教学汇报。学生通过“三结合”教学方法充分体验选择课题、资料搜集、分析研究、教学汇报、学术讨论、论文写作等整个过程,从而得到学术研究上的进步。
七、培养平台
1.已获批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
本学科参与创建的广东省“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已于2018年4月获批。本学位点以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重要改革与发展的契机,联合深圳及周边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中小学幼等机构,进行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建设资源共建共享的联动机制,为教育学研究生开展合作课题研究、实习实践活动等提供机会。
2.加强科研和教学平台和环境建设
为了培养教育学科研究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能力,本学位点已建成1个教师专业训练实验室、3个教育技术实验室和5间微格教室。深圳大学图书馆拥有数百万册图书及数百种期刊杂志(含电子图书和电子杂志),同时,购置教育类图书资料5000余册(份)。
本学位点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与深圳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活动,提升学术创新及应用实践能力;积极参加深圳大学“荔研论坛”,多次与其他学院联合举办教育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学习和研究营造了良好学术氛围。
3.建立多个实习研修基地
本学位点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南山区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合作建立研究生教育科研实习基地。已建立的长期学校实习基地有: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南头中学、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南山区中科院先进院实验学校等10所中小学,深圳实验幼儿园、深圳市教育幼儿园、深大诺德幼儿园等6所幼儿园。此外,深圳大学信息中心、深圳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为教育技术专业提供科研实践环境;深圳市教育局高教处,深圳大学城管委会,深圳大学研究生院、教务处、校办等多个部门长期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
八、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国家助学金(覆盖率100%),国家奖学金(覆盖率3%),新生奖学金(覆盖率60%以上),学业奖学金(覆盖率60%),校优秀研究生干部奖(覆盖率3%),境外学生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研究生(覆盖率10%),研究生三助酬金(覆盖率30%),研究生社会奖学金(面向全校),研究生社会奖学金(面向特定学院或专业),导师科研津贴,推免生学院奖学金,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等其他奖助学金。对于特殊困难学生,设有特殊困难补助。按照目前奖助政策体系,以全日制脱产方式学习的非定向硕士研究生一年获得的奖助学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现优异的将不少于6万元,如累计学校现有国家助学金、社会(企业)奖学金等,一年所获奖助学金可超过10万元。探索建立专门的研究生科研奖励制度,如对在CSSCI发表论文及参加全国和广东省学术年会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对于所有研究生给予购置图书的资助,资助覆盖面达到100%。
九、培养质量与就业方向
深圳大学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较高,就业情况良好。研究生除了参加导师主持的课题外,还独立主持探究性课题38项,在CSSCI、中文核心等发表代表性论文累计达到112篇,多位研究生参加深圳大学挑战杯、创新课题等,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累计120人次,如参加第七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中美在线教育国际论坛等。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等二级学科方向已经开展了10年以上的研究生教育,帅飞飞、王虹、孙薇、郑玉平、吴秋连、李科浪、罗绍武、蒋铁汉、汤钱蓉、赵鹭、陈莉、谢丽舟、张娟、陈露、何伟光、屈西西、周奕、吴秋怡、纪海吉、阮沁汐、黄丹阳、梁舒婷、陈洁敏等研究生,在读期间在CSSCI刊物发表论文,多位毕业生考取国内外名牌大学博士研究生,或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或考上中小学正编教师。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师教育等二级方向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珠江三角洲及深圳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政府公务员,各类教育机构。
报考要求
1.全日制高校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不接受同等学力报考。
2. 对教育科学研究有深厚的兴趣,阅读了一定中外教育理论原著。
3.特别欢迎有较扎实的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基础的考生或有学校管理经验的考生报考。
以上是聚创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深圳大学2023年教育学部教育学专业目录"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juchuang911进行咨询。
免责声明:本网站发表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聚创考研网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WX:juchuang911)